2種有助於腦梗塞恢復的維他命

一碗五顏六色的蔬菜沙拉和切片水果,代表大腦健康的健康飲食。

腦梗塞恢復:通過補充維生素增強健康

腦血管疾病曾經主要與老年人有關,現在由於現代生活習慣而影響著年輕人。深夜娛樂、慢性壓力、吸煙、肥胖和不健康的飲食選擇等因素導致腦梗塞的發病率增加——腦梗塞是由大腦血管阻塞引起的。為了保障我們的健康,掌握腦血管疾病的複雜性並採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

識別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1. 遺傳易感性:由於遺傳因素,有腦血管疾病家族史的個體風險較高。
  2. 高血壓與三高個體:高血壓顯著增加腦梗塞的幾率。血壓、血脂和血糖水準升高會導致血管損傷和動脈粥樣硬化。
  3. 不健康的習慣: 頻繁的社交、過量飲酒和吸煙會增加腦梗塞的風險。
  4.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長時間坐著且身體活動有限的辦公室工作人員面臨的風險增加。
  5. 年齡: 中老年人更容易發生腦梗塞。
  6. 心理健康: 長期的精神壓力、焦慮和抑鬱會增加風險。
  7. 不良飲食: 大量食用脂肪和鹹味食物,以及過量攝入動物內臟,會增加風險。
  8. 肥胖: 超重或肥胖會放大腦梗塞的可能性。
  9. A型人格:那些具有攻擊性人格的人容易承受壓力和緊張,風險升高。

預防和監測:預防腦梗塞的關鍵步驟

腦梗塞預防的重要性超過了治療。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和血脂水準等重要指標,以及生活方式調整和飲食習慣至關重要。早期識別和干預可以導致成功的治療,有助於恢復大腦功能。

腦梗塞康復的營養支援

膳食補充劑促進恢復:在飲食中加入兩種必需維生素可以顯著恢復腦梗塞。

1) 維生素B6

同型半胱氨酸水準升高會導致腦梗塞。維生素B6支援同型半胱氨酸代謝,減少其對大腦的影響。此外,它有助於神經遞質合成,增強大腦功能。

2) 葉酸(維生素B9)

葉酸對DNA,RNA和血紅蛋白的合成至關重要,與維生素B6一起充當代謝輔酶。這種組合降低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並保護腦細胞免受損害。葉酸的抗氧化特性支援腦細胞修復,促進整體大腦健康並降低腦梗塞風險。

平衡維生素攝入量的方法

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大約 2 毫克維生素 B6 和 0.4 至 1.0 毫克葉酸,可以通過均衡飲食來實現。然而,從腦梗死中恢復的患者,尤其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受益於增加攝入量——每天約 10 毫克維生素 B6 和 5 至 10 毫克葉酸,持續 1 至 3 個月。定期監測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並諮詢醫療專業人員對於減輕潛在的不良反應至關重要。

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有助於腦梗塞康復

1) 維生素 B6 來源

雞蛋、牛奶、小麥、黑麥和麥芽富含維生素

2) 葉酸豐富

油菜、捲心菜、菠菜等綠色蔬菜和內臟、瘦肉、雞蛋和牛奶等動物產品是極好的來源。

3) 豆類和水果

大豆和豆腐等豆類,以及葡萄、獼猴桃和蘋果等水果,提供必需的葉酸。

尋求專業指導以最佳預防腦梗塞

有效利用維生素補充劑需要專家指導。準確的劑量、持續時間和與其他藥物的潛在相互作用必須由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監督。過量食用可能導致不良反應,如腹痛、黃疸、肝功能障礙和消化不良。

通過接受戰略性的維生素補充和採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個人可以顯著增強他們從腦梗塞中恢復的過程,並長期增強他們的大腦健康。請記住,預防是繁榮、健康生活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Gorelick PB. Risk factors for vascular dementia and Alzheimer disease. Stroke. 2004;35(11 Suppl 1):2620-2622. doi:10.1161/01.STR.0000144058.08998.57
  2. O’Donnell MJ, Xavier D, Liu L, et al. Risk factors for ischaemic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ic stroke in 22 countries (the INTERSTROKE study): a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2010;376(9735):112-123. doi:10.1016/S0140-6736(10)60834-3
  3. Mozaffarian D, Benjamin EJ, Go AS, 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5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5;131(4):e29-e322.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152
  4. Tsai CF, Thomas B, Sudlow CL. Epidemiology of stroke and its subtypes in Chinese vs white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Neurology. 2013;81(3):264-272. doi:10.1212/WNL.0b013e31829bfde3
  5. Vangen-Lønne AM, Wilsgaard T, Johnsen SH, Løchen ML, Njølstad I, Mathiesen EB. Declining Incidence of Ischemic Stroke: What Is the Impact of Changing Risk Factors? Stroke. 2017;48(3):544-550. doi:10.1161/STROKEAHA.116.015279
  6. Hu FB, Stampfer MJ, Rimm EB,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egg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men and women. JAMA. 1999;281(15):1387-1394. doi:10.1001/jama.281.15.1387
  7. Kang JH, Cook N, Manson J, Buring JE, Albert CM, Grodstein F. A trial of B vitamin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women at high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 J Clin Nutr. 2008;88(6):1602-1610. doi:10.3945/ajcn.2008.26402
  8. Almeida OP, Ford AH, Flicker 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of folate and vitamin B12 for depression. Int Psychogeriatr. 2015;27(5):727-737. doi:10.1017/S1041610214002932
  9. Kim YI. Role of folate in colo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J Nutr. 2003;133(11 Suppl 1):3731S-3739S. doi:10.1093/jn/133.11.3731S
  10. McCully KS. Homocysteine and vascular disease. Nat Med. 1996;2(4):386-389. doi:10.1038/nm0496-386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croll to Top